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焦虑的家长+压抑的孩子=两败俱伤的教育!南溪家长必读!

  • 闹够了就滚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10517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19/9/3 14:58:51
  • 来自:四川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南溪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一谈到学习,家长焦虑、暴躁、无奈,孩子烦躁、逆反、易怒?


为什么,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,孩子却越来越辛苦,家长也越来越焦虑?

也许,生活水平的提高,正是我们现在教育焦虑的原因之一。如果我们的生活仍然是挣扎在温饱线上的水平,可能也就没有心思这么跟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劲,也没有闲功夫去和孩子的同学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了。


所以,正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,我们的要求也相应地变高了——吃饱了穿暖了,基本的生活需要满足了,我们就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,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因而成为了我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,矛盾也就因此产生。


但是,除了生活水平提高之外,还有什么因素造成了我们的焦虑呢?



为什么我们这么焦虑?


1

行动跟不上理念


爱孩子,关注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本能,但是,当我们太过关注、太过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时,就有可能反应过度,愤怒的话常常先于判断脱口而出。


其次,我们在内心深处,又特别渴望成为理想型的父母,但是,我们的实际养育行为,却常常事与愿违,显得不恰当、不友好甚至是愤怒。


当这样两种反差出现时,大家都不会快乐。


就我自己而言,曾经也是一个“易怒型”家长,但我绝不是一个“易怒型”的老师,对学生的时候,耐心足够,宽容度很高。遇到有问题的孩子,我也愿意仔细思考症结所在,想办法去帮助他。


但是,一到了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,几秒钟的时间,我就会陷入愤怒的状态:失去耐心,提高声音,甚至拽着孩子的胳膊,强制性地要求他按照我的要求去做。


但事情过后,我又会很快感到后悔,为自己行为的不得当感到惭愧,没有给孩子竖立一个良好的榜样。

就这样,在“发火——自责”的循环中,我和孩子都筋疲力尽。有时候,我也会逃避,给自己的孩子买参考资料,请家教,有的老师不解,问:“明明自己可以教,为什么还要多花一份钱呢?”我想,辅导过孩子写作业的家长,都能理解我的心理:能教,但是不想教,因为“心累”。

所以,即使身为一个工作多年教育工作者,我仍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苦恼,其他家长的焦虑也就可想而知了。



2

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凡


我们这一代父母,特别重视教育,甚至到了扭曲的程度,对孩子有着许许多多的梦想和希望。但是却没有想过,有的时候,我们的很多目标和希望是不太可能实现的,甚至是虚幻飘渺的。


就个人而言,我对我的孩子要求也是很高的。因为毕竟身在北京,教的也是北京最优秀的一批孩子。和这些孩子接触多了,不自觉就会提高对自己孩子的要求。可实际上,经过这些年的观察,我发现,儿子的资质,其实是比较平平的。


但是,因为我性格上的不服输、因为我一直接触最好的孩子,所以我一直对他要求很高,希望他上最好的中学,直到后来有一天,我看到一条新闻,报道的是中国青少年自杀率(全球第一),而在众多自杀的青少年中,中学教师子女的自杀率又是最高的。


我不禁心里一紧,随后又想到,原因可能是这样:


中学教师平时接触到的孩子太多,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优秀的孩子,不知不觉中,他们就会提高对自己孩子的要求,而孩子未必能达到那样的水平,矛盾也由此产生。


从那以后,我就降低了对孩子的心理预期,因为我想:即使托关系,让孩子去上最好的学校,他就能跟上那样的学习强度吗?难道仅仅因为满足我自己的虚荣心,就要把这些压力强加在孩子身上吗?


我们中国家长,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接受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是一个普通人,但是,仔细想一想,对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来说,这就是现实。当我们不接受这个现实时,就会去把压力强加给自己和孩子,痛苦自然就产生了。


还有一点是,我们现在教育孩子时,很多时候还是遵循自己童年时父母教育的模式,因为生活压力时代背景,那一代典型的亲子关系模式就是这样:不够友善、理解、开放和接纳。我们从小耳濡目染,也很容易把这些照搬到我们的教育中。


但是时代在变,我们的孩子也在变,如果还拿“老一套”去对付如今的孩子,肯定是不行的。


这种种原因放在一起,就可能造成我们的教育焦虑。


3

家庭结构的变化


以前,一个家庭中有很多孩子,家长的体力和精力,都被这些孩子分摊掉了。而如今,独生子女往往享受着6个人(父母、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)全部的爱,有人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幸福,受到了很多关注。然而,我们往往忽略掉的是,孩子在承受着6个人的爱的同时,也肩负着6份期望。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,但是,我们真的就那么“无私”吗?我们当真不渴望孩子的回报吗?我们没有在爱孩子的同时,提出很多要求吗?


我一直相信:人之初,性本善。孩子更是这样,谁对他好,他就想要报恩。很多孩子其实都在心里憋着一股劲:我要报答父母和长辈。但是随着年龄增长,发现自己没有能力去报恩,为什么?因为在中国,普遍来讲,报恩就意味着要上他们所期望的名牌大学,而名牌大学数量有限,和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相比,说“九牛一毛”是不过分的。


所以,孩子一方面非常清楚他的目标在哪里,可是另一方面,随着年龄增长,学习程度的加深,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没有这个能力,这样的焦虑,很容易让他无法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。



有一次,我和一个同学聊“学习动机”的事情,我说:


你是不是有很大的压力,总觉得自己考不上父母期望的理想大学,对不起家长,对不起父母这么爱你?不能实现他们的期望,你会觉得自责难过吗?


一语未了,坐在我对面的孩子,泪流满面。

所以,当孩子肩负这么沉重的负担时,当然很难快乐起来。

6对1式的家庭,很具有“中国特色”,所以说,我们今天的焦虑,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。


综上所述,用爱和梦想绑架孩子,不愿意孩子成为普通人,想赢怕输的心态,焦虑导致的高竞争意识,这些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谈的问题的源头。

而减轻痛苦的唯一办法,就是接受我们的孩子很普通的事实,教会孩子获得幸福的方法。如果孩子能做一个平凡的、快乐的人,这也是难能可贵的。


下面,我想问家长们几个问题:


1.您会不会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,或者把您与其他家长的比较转嫁到孩子身上?

2.在孩子的教育方面,您是不是总唯恐会错过什么,生活在焦虑气氛中,只要孩子不是在学习,您就受不了?

3.在面对孩子升学问题的时候,您的焦虑会快速滋生,痛苦到心无旁骛,让一家人都身在其中无法自拔?


如果你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,那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一下、做点改变了,不要把这种焦虑过多地灌输给孩子,也不要让焦虑吞没了我们的生活。


那么,怎样做一些改变呢?


如何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焦虑?



1

让教育“慢”下来


教育原本是“慢”的艺术,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,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,发现最好的孩子。但高竞争的高考使我们很难做到这点,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”上的这条“起跑线”,已经越来越早!现在我们的教育中,存在一种“剧场效应”。


剧场效应最早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:


一个剧场,大家都在看戏。每个人都有座位,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。忽然,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,周围的人劝他坐下,他置若罔闻,求助剧场管理员,管理员却不在岗位。于是,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,也被迫站起来看戏。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。


有什么区别吗?先站起来看戏的人在短时间内看的更清楚了,等到大家都站起来了,所有人看的效果和原来几乎相同。只是,所有人都成了站着看戏,所有人都更累了。


“剧场效应”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。

我们应该学着慢养,给孩子一些时间,也是给自己一些时间。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,太着急。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,不以当下的表现评断孩子。

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,一个由内而外改变的过程,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去坚持、去重复、去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励,而不是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却还希望看到孩子的改变。


2

承认和接纳孩子的差异,卸下部分压力


不同的孩子,性格、天赋不同,成长速度自然也不同,成长结果又怎会一样?不能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不足,就否定孩子的全部,不要盲目推崇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用他人成功的个案去要求自家的孩子。


要眼揉沙子,允许孩子失败。失败的时候,其实是引导孩子的好时机,不要一味指责甚至打骂,要利用好机会,帮助孩子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。


放下争强好胜的心,成功者毕竟是极少数人。我们对自己的要求高一点没有问题,但不要对孩子有过于苛刻的要求。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多看几本书,提升自己,提升了自己,才有更大可能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重,而且,你上进的样子,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榜样,这可能比耳提面命地说教更为有效。所以,我们应该把注意力,适当从孩子身上转移回自己身上一点。



3

凡事慢半拍


情绪控制,也是缓解矛盾的一个好方法。在盛怒时,不要说话、做事,更不要做决定。


暂停下来,等待一会,深呼吸,休息一下。


静下来思考一下,要达到什么目的。我们的目的,无非是让孩子变好一点,但通过发火,真的可以做到吗?事实是,你越发火,孩子越畏惧,越不知道该怎么办,甚至,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你越发火,他越会反抗,最后,除了亲子关系的恶化,一无所得。发火前想一想,这是我们最挚爱的孩子,他不应该成为情绪发泄的对象,更不是我们的敌人。


所以说,有时候,造成问题的并不是境遇本身,而是你对此境遇的反应。


4

可以偶尔放任


不要把那根“弦”绷得太紧,偶尔放任一下孩子,问题没有那么严重。

与此同时,也花点时间照料自己,停止与发生的事情战斗。哪怕孩子即将高考,也不要将全部精力投注到他身上,以至于丧失了自我。这样不仅大人会精疲力尽,孩子也会有很大压力。

关闭“我的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孩子”的想法,允许事态不按着我们的想法去发展。


把自己解放出来,也把孩子解放出来。在亲子关系中,我们要滋养尊重、幽默和开放性,彼此给予对方大量的正能量而不是用焦虑情绪去互相伤害。

试想,如果我们自己尚且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,每天焦虑、暴躁,又怎么能培养出一个格局很大、很从容的孩子呢?


5

我们要关心孩子的快乐指数


17岁以下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中,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。其中、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1.6%-32.0%,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、情绪稳定性和学业适应方面。大学生中,16.%-25%有心理障碍,以焦虑不安、恐怖、神经衰弱、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。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发生率也逐年上升,中学生高达6%-15%。

当孩子出现以下信号时,我们就要留意,看孩子是不是被焦虑情绪影响到了:


厌学

网瘾

拖延

不与身边人交往

暴力行为

畏惧心理

……


这里着重说一下第一点,很多家长觉得,孩子厌学是因为学校学习氛围不好、老师讲课不吸引人、身边同学的影响等等外部原因,当然这常常有一定的道理,但是如果孩子强烈厌学,那我们就应该找一找,除了外部原因之外,是否还有什么内部原因。


一般来说,心理健康的孩子会对自己负责,对自身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控制力,不会不在乎自己的学业前途。所以,如果孩子严重厌学,或对学习“无感”,家长一定要关注起来,看是不是出现了什么心理上的不良情绪。


说了这么多,我所理解的快乐成长是:


我所理解的快乐


1

首先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


我们不妨反思一下,在教育过程中,自己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,他是不是会首先来向你求助,并愿意和你交流自己的困惑。如果不是,则很可能是孩子没有安全感。如果孩子的求助,换来的是家长的责备、焦躁、甚至冷嘲热讽,那么,他一定会逐渐关闭交流的大门。


2

给孩子合适的难度和任务量


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同一个任务量,同一个难度等级,不能盲目让孩子和“别人家孩子”学一样的东西:


看人家学新概念3,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学新概念1;人家孩子每晚做8张卷子,你就不能容忍孩子只做5道题……


但是,如果这就是孩子的能力限度呢?让只能吃一碗饭的孩子,强行吃三碗饭,他就能消化得了吗?



3

自发的而非被逼的,获取满足感


不要让孩子认为“学习是给父母学的”。试试让孩子自己去安排学习任务,家长只起辅助性的保障作用。自发的而非被逼的去完成任务,让孩子更有自信和动力。一句话,不要和孩子争夺他对自己生活的控制权和支配权。


但同时,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,家长的幸福不用你来负责,同时你的幸福家长也不能负责。这个世界上,没有一个人可以对另外一个人的幸福完全负责。幸福是自己的一种主观体验,你有追求幸福的权利,但首先要有追求幸福的能力。


最后的感言


养育孩子往往是这样一个过程:出生的时候,家长有很多梦想、很多期待,慢慢的,随着他的成长,我们的期望会逐渐降温,最后变成:


只要孩子能够正常毕业、升学、就业就好,将来他能像别人一样,按部就班地成家、生儿育女、生活稳定、工作稳定、身体健康、幸福快乐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……


等再过很多年,我们进入老年,这份希望会变得更低,觉得只要孩子孝顺、能陪伴我们就好;再后来,等我们不能动的时候,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,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,给我倒一杯水。

所以家长们,下一次感到焦虑过度时,不妨找出这篇文章看看,再想一想。父母子女一场,我们到底希望孩子过怎样的一生。我们要明白:


是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,不是他们自己非要来的,如果他们有选择,他们也许未必会选你来做他们的父母。


就像纪伯伦的那首诗:


你的孩子,其实不是你的孩子,

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。

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,却非因你而来,

他们在你身边,却并不属于你。

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,

却不是你的想法,

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。

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,

却不是他们的灵魂,

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,

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。

你可以拼尽全力,变得像他们一样,

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,

因为生命不会后退,也不在过去停留。
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