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感动!这位南溪老师扎根藏区教学3年,她的故事打动无数人...

  • ﹂生﹂世﹂双人ら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280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5/6/30 14:51:57
  • 来自:四川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南溪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三年支教路,一生援藏情






讲述人


李雪燕,四川省“三区”支教计划、宜宾市第二批“雅宜班”援雅教师,挂职呷拉镇初级中学化学教师。
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正在批改化学作业

时光犹如指尖沙,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,回首往昔,我在藏区支教的三年时光,已然成为我人生中最璀璨、最难忘的记忆, 从“破茧”“微光”,再到“淬炼”是我践行教育初心、磨炼 意志品质,寻找民族团结“密码”的关键历程。

01
TEACHING  REFLECTIONS 
 破茧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


初至藏区,那高原上稀薄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的空气,以及 瞬息万变的恶劣自然环境,就像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横亘在我 面前。而我被分配到的呷拉镇初级中学,更是给我带来了不小的 挑战。当我站在初三普通班的讲台上,看着台下一双双懵懂又充 满期待的眼睛,心中满是忐忑。第一次考试成绩公布时,28分的平均分如雪域寒霜。那一个个刺眼的分数,像一把把尖锐的针, 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。但我深知,这些孩子就如同待发芽的种子, 每一颗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,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耐心与引导, 终会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。


在之后的日子里,我将自己完全融入到了教学工作中。为了 让那些复杂晦涩的化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,我绞尽脑汁,用最直 白的语言、最生动的生活实例来诠释化学概念。课间休息时,其 他老师都在办公室里稍作休憩,我却总是穿梭在教室的过道中, 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耐心地为他们辅导功课,倾听他们生活中 的烦恼与快乐。慢慢地,我欣喜地发现,孩子们眼中对化学的抵 触逐渐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。他们的成绩也 如同春天里拔节生长的禾苗,一点点地往上攀升。看着他们脸上 洋溢着的自信笑容,我心中满是欣慰,所有的付出与汗水在这一 刻都化作了甜蜜的果实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


在藏区的支教生活,就像一场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冒险,并非 一帆风顺。除了要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,我还面临着诸多意想不 到的困难。这里的教学资源极度匮乏,实验器材不对口,很多化 学实验无法正常开展,尤其是趣味实验根本不能进行。为了让学 生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化学的魅力,我想尽办法寻找替代品。比如, 用生活中常见的白醋和小苏打代替化学试剂,演示酸碱中和反应; 没有专业的实验仪器,我就利用矿泉水瓶、吸管等简单材料自制 实验装置。每一次实验前,我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, 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,让学生们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可能地体验 到化学实验的乐趣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


孩子们稚嫩的手指紧攥着崭新的化学课本,眼中跳动着牦牛 般微弱却执着的求知火苗。我拆解晦涩的分子式,用酥油茶比喻 溶液浓度,借转经筒阐释能量守恒。当白醋与小苏打在矿泉水瓶 里迸发泡沫,六十双眼睛同时亮起的瞬间,我听见知识破土的声 音。记得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实验课,达瓦卓玛盯着沸腾的矿泉 水瓶惊呼: “老师!雪山女神在瓶子里打喷嚏了!”她悄悄把实验 用的苏打饼塞进藏袍,说要带给卧床的阿妈治胃痛。后来我在语 文老师递给我她的周记里看到: “原来化学不是魔鬼的咒语,是 让糌粑更香甜的魔法!”我忽然意识到,这何尝不是另一种“中 和反应”——宜宾带来的教学理念与藏区生活智慧结合,正在孩 子们心里发生奇妙的化学变化。


02
TEACHING  REFLECTIONS
 微光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正在认真做作业的扎西同学


在呷拉镇初级中学的日子里,我遇到了一个让我尤为难忘的孩子,他叫扎西。他患有先天白内障,视力严重受损,学习对他来说,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。然而,他对知识的渴望却如同一束顽强的火焰,在黑暗中熊熊燃烧。每次上课,他总是坐得笔直,手握放大镜,眯着眼,紧紧地盯着黑板的方向,哪怕他根本看不清上面的字。他的专注与执着深深打动了我,我决定为他点亮一盏希望的灯。医疗上托关系为他联系重庆新桥医院的专家,教学上四处寻找可以放大字体的工具,为他精心准备了放大字号的教材和教辅;在讲解知识点时,我会放慢语速,用更加细致、耐心的方式为他答疑解惑;课堂互动时,我总是鼓励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;学校组织考试时,我就向校领导申请专门为扎西定制大字号字体的“特殊试卷”。渐渐地,他不再是那个在角落里默默自卑的孩子,化学成绩的进步让他脸上绽放出了自信的光芒,他变得更加开朗、坚强。他的蜕变让我深刻领悟到,教育,远不止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对学生心灵的滋养,是点燃他们对知识渴望、对生活热爱与希望的火种。


某个飘雪的清晨,我发现他正用额头贴着教室玻璃——那是他特殊的“看黑板”方式。冰花在他眉间融成水珠,却浇不灭他抄写方程式的执念。后来我们发明了“触觉化学”:把分子结构刻在木板上,让指尖阅读原子间的秘密。毕业那天,他塞给我一包用盲文扎孔的牦牛肉干,每道凹痕都是化学式的模样。


后来我才知道,那块刻着水和氧气化学式的木板,是学校水电维修工平措(化名)大叔用成都带来的砂纸打磨的。藏式木纹与现代化学符号的相遇,竟比任何民族团结标语都更具说服力。


而另一位,非常漂亮的本地藏族化学老师肖敏,也让我很是感动。她是呷拉学校领导指定让我结对帮带的“徒弟”,初见她时,她眼中闪烁着对新理念和新教法的渴望,那股子好学的劲头就像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,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。身为化学老师的她,基本功扎实,对教学有着无限的热忱,可面对教学中的一些难题,她还有些力不从心。于是,我们开启了一段互帮互助、教学相长的奇妙化学旅程。课余时间,我们常常聚在一起,探讨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,研究如何让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。我分享着自己的教学经验,她则以她独特的视角,提出许多新颖的想法。她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,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与经验,每一次交流,她都认真地做着笔记,眼中的光芒愈发明亮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“徒弟”肖敏参加甘孜州化学赛课


准备甘孜州赛课那段日子,她更是全身心投入。无数个夜晚,办公室里都亮着我们的灯光,一起打磨教案,反复演练课堂流程。她虚心地和我探讨每一个细节,从课程导入到知识讲解,从与学生互动到课堂总结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提升的地方。我看着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,一次又一次地模拟授课,那股子认真执着的劲儿,让我坚信她一定会成功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她最终斩获了甘孜州赛课一等奖。那一刻,她眼中闪烁着激动与喜悦的泪花,我也由衷地为她感到骄傲,就像她特意托人带给我的丹巴“美人脆”苹果,甜到了心坎里。后来,即便我们不在同一所学校了,她依然常常打电话和我交流教学问题,那谦逊好学的态度从未改变。


她的成长与蜕变,让我看到了藏区教育光明的未来。就像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她的热情与好学,必将带动更多的教育工作者,为藏区的孩子们点亮知识的灯塔,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。她获奖的课堂视频里,藏族孩子们用汉语背诵元素周期表,丹巴银匠女儿用藏语解释置换反应。当不同语言在同一片高原上讲述科学真理时,我看见了真正的“石榴籽”课堂。


暮色漫过雅江神山时,两个学生站在校门两端。我彷佛看到扎西的盲杖叩着石板路,藏族美女老师的银饰在风里唱化学元素的歌。听听山涧解冻的声响,那是被知识照亮的命运,正在高原的褶皱里潺潺流淌。

03
TEACHING  REFLECTIONS
 淬炼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用生动的生活实例阐述化学知识


由于某些特殊原因,随时都可能停水停电,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。夜晚,没有明亮的灯光,只能在昏暗的烛光下批改作业,摇曳的烛光时常让眼睛酸涩流泪,但我依然坚持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,仔细标注出学生们的问题和进步;清晨,没有热水洗漱,只能用冰冷刺骨的河水唤醒自己,在寒冷的冬天,双手接触到水的瞬间,仿佛被无数根针扎着,可我还是咬着牙挺过来了。再回首,这是我真正体会到幸福生活可贵的催化剂。


去年3月的那场森林火灾如同一条凶猛的巨龙,迅速蔓延开来,炽热的火焰和滚滚浓烟将我们包围,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。那一刻,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就那么一瞬间我感觉似乎再没有余生了。但几秒钟之后,我立马意识到,作为老师,我必须成为孩子们的坚实依靠。我和同事们迅速冷静下来,组织学生们有序撤离。我们一边大声呼喊着,安抚着孩子们的情绪,一边引导他们朝着安全的方向奔跑。在混乱与紧张中,我们争分夺秒,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脱离险境。当最后一个孩子顺利到达安全地带时,我们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放松下来。这次生死考验,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,也让我更加明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


在撤离时,汉族支教老师搀扶着藏族老阿妈,本地学生牵着内地转学生的衣角。那浓烟中此起彼伏的汉语“快跑”和藏语“久波觉”,不就是最动人的生命和鸣吗?


突如其来的山火虽然可怕,却成为了我最最生动的户外课堂:浓烟中,孩子们用湿藏袍掩住口鼻,手挽手组成逃生链。如何逃 生?如何自救?如何灭火?这就是我现实版的化学课堂《燃烧与 灭火》。这也让我领悟到,教育不仅是传递火种,更是锻造在绝境中守护光明的勇气和力量。


第三年,由于工作上的需要,我转战到了雅江中学。在这里,我带着之前积累的教学经验,继续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。我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尝试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课堂上,我组织化学实验小组,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化学的奇妙;课后,我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,耐心辅导。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终于成功地将初中化学成绩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平均分90多分(满分100分)。当收到学生家长们饱含感激的话语和赞许的目光时,我心中的自豪与满足难以言表,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藏区支教的初心。

登录查看大图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所带的“雅宜班”学生取得化学满分的优异成绩


回顾这三年的支教生活,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、那些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长,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,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。暴雪封山的冬夜里,烛泪在作业本上凝成琥珀;长途跋涉的家访中,牛粪炉烘烤冻僵的双手;刺骨河水作洗漱时,冰凌在发梢结成水晶冠。我感觉,我就像雅砻江里的一颗小小的石头,虽渺小平凡,却也在这湍急的水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位置,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。即可砌尼玛堆养格桑,也能铺茶马道通天路。我深知,自己所做的一切,在浩瀚的教育事业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,但我相信,当连续不断的支教老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初心,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,我们的力量定会聚沙成塔,必将成为推动藏区教育发展的磅礴动力。所有这一切,让我逐渐领悟:教育帮扶从不是单向给予,而是汉藏文明在知识熔炉里的彼此淬炼;民族团结也不是口号,最珍贵的“民族团结密码”就藏在那些酥油茶与试管碰撞的瞬间、藏袍与实验袍交叠的褶皱里。

未来,不管我会在何方,我都将继续扎根在需要我的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,用我的青春和汗水,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。我坚信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前仆后继、坚持不懈,藏区的孩子们一定能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,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。各民族团结进步、繁荣发展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!

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微信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