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某些特殊原因,随时都可能停水停电,这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。夜晚,没有明亮的灯光,只能在昏暗的烛光下批改作业,摇曳的烛光时常让眼睛酸涩流泪,但我依然坚持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,仔细标注出学生们的问题和进步;清晨,没有热水洗漱,只能用冰冷刺骨的河水唤醒自己,在寒冷的冬天,双手接触到水的瞬间,仿佛被无数根针扎着,可我还是咬着牙挺过来了。再回首,这是我真正体会到幸福生活可贵的催化剂。
去年3月的那场森林火灾如同一条凶猛的巨龙,迅速蔓延开来,炽热的火焰和滚滚浓烟将我们包围,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。那一刻,恐惧如潮水般涌上心头,就那么一瞬间我感觉似乎再没有余生了。但几秒钟之后,我立马意识到,作为老师,我必须成为孩子们的坚实依靠。我和同事们迅速冷静下来,组织学生们有序撤离。我们一边大声呼喊着,安抚着孩子们的情绪,一边引导他们朝着安全的方向奔跑。在混乱与紧张中,我们争分夺秒,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平安脱离险境。当最后一个孩子顺利到达安全地带时,我们紧绷的神经才终于放松下来。这次生死考验,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,也让我更加明晰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。
在撤离时,汉族支教老师搀扶着藏族老阿妈,本地学生牵着内地转学生的衣角。那浓烟中此起彼伏的汉语“快跑”和藏语“久波觉”,不就是最动人的生命和鸣吗?
突如其来的山火虽然可怕,却成为了我最最生动的户外课堂:浓烟中,孩子们用湿藏袍掩住口鼻,手挽手组成逃生链。如何逃 生?如何自救?如何灭火?这就是我现实版的化学课堂《燃烧与 灭火》。这也让我领悟到,教育不仅是传递火种,更是锻造在绝境中守护光明的勇气和力量。
第三年,由于工作上的需要,我转战到了雅江中学。在这里,我带着之前积累的教学经验,继续在教育的舞台上发光发热。我深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,不断改进教学方法,尝试用各种新颖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课堂上,我组织化学实验小组,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化学的奇妙;课后,我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,耐心辅导。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,我们终于成功地将初中化学成绩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,平均分90多分(满分100分)。当收到学生家长们饱含感激的话语和赞许的目光时,我心中的自豪与满足难以言表,也更加坚定了我在藏区支教的初心。
△援雅教师李雪燕所带的“雅宜班”学生取得化学满分的优异成绩
回顾这三年的支教生活,那些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、那些克服困难后的喜悦与成长,如同一幅幅绚丽的画卷,在我脑海中不断浮现。暴雪封山的冬夜里,烛泪在作业本上凝成琥珀;长途跋涉的家访中,牛粪炉烘烤冻僵的双手;刺骨河水作洗漱时,冰凌在发梢结成水晶冠。我感觉,我就像雅砻江里的一颗小小的石头,虽渺小平凡,却也在这湍急的水流中坚守着自己的位置,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。即可砌尼玛堆养格桑,也能铺茶马道通天路。我深知,自己所做的一切,在浩瀚的教育事业中或许只是沧海一粟,但我相信,当连续不断的支教老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初心,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、无私奉献,我们的力量定会聚沙成塔,必将成为推动藏区教育发展的磅礴动力。所有这一切,让我逐渐领悟:教育帮扶从不是单向给予,而是汉藏文明在知识熔炉里的彼此淬炼;民族团结也不是口号,最珍贵的“民族团结密码”就藏在那些酥油茶与试管碰撞的瞬间、藏袍与实验袍交叠的褶皱里。
未来,不管我会在何方,我都将继续扎根在需要我的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,用我的青春和汗水,书写更加精彩的教育篇章。我坚信一批又一批援藏教师前仆后继、坚持不懈,藏区的孩子们一定能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,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。各民族团结进步、繁荣发展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!